首页 > 种植>植物>

蘆荟如何種植?

  • 植物
  • 2024-05-06 21:42:09
  • 0

蘆荟,屬百合科蘆荟屬多年生植物,種類繁多,形態變異多樣,其基本種植方法如下。

一、蘆荟的形態特徵。

★蘆荟的根。

須根繫,根繫比較發達,根群的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發展快。因此,它是一種淺根性植物。初生的細根為白色,根的先端可見到許多很細的根毛。

★蘆荟的莖。

蘆荟莖的外形為圓柱形,不同種的形態變異很大,莖的長度也差異很大。巨型種株高達20多米,微型種株高僅10多厘米。目前栽培利用的蘆荟多數是草本,莖上的節間縮短,為葉鞘所包圍。莖上可以產生不定根和不定芽。

★蘆荟的葉。

蘆荟葉的組成包括葉片和葉鞘兩部分。葉片肥大,肉質,扁平,呈狹帶形,葉緣呈鋸齒狀,表皮高度角質化,有角質的膜和蠟被覆蓋,以減少水分蒸發。葉鞘抱莖,具有輸導、支持和保護作用。蘆荟葉片的着生有輪生和對生兩種類型,有些品種,苗期是對生兩列葉片,隨着植株長大逐漸向輪生過渡。

★蘆荟的花和果。

是蘆荟屬的花器,性狀相對比較穩定,花葶從葉叢中抽出,花多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傘狀花序,花被圓筒狀,通常外輪的3枚花被合生至中部;雄蕊6枚,花絲較長,花藥内向開裂;雌蕊花柱細長,柱頭較小,子房3室。果實為蒴果,室背開裂,具多數種子,但蘆荟開花後很少結子。

二、蘆荟的生長發育特性

★蘆荟的根的生長。

蘆荟的根是由扡插枝下端產生的不定根發展而形成的根繫,最初主要是橫向生長,以後漸漸產生分枝,逐漸向下生長。蘆荟在透氣性好的土壤中發根快,根繫粗壯,在黏重透氣性差的土壤中,根繫生長受阻,吸收功能也差,影響蘆荟植株的正常生長。所以,在栽培過程中,要保證蘆荟根的旺盛生長,使之不斷生成新的吸收根,形成健壯的根繫。

★蘆荟的莖生長。

蘆荟的頂端分生組織不斷進行細胞分裂,使蘆荟的莖不斷生長,蘆荟莖的生長具有背地性的特點,使蘆荟植株直立地麵,但多年生的老莖,因不堪負擔葉片的重量也會趴在地上,但莖尖生長總是向上的。

莖頂端着生頂芽,莖上各節着生側芽,當頂芽活躍生長時,側芽的生長受到一定抑製,如果因某種原因使頂芽生長受到抑製,側芽就會迅速生長,因此,在生產中摘除頂芽是加速蘆荟繁殖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措施。從蘆荟的根際處可發出吸芽,吸芽為節間短縮的、肥厚蓮座狀的短枝,吸芽下端會自然發出新根。因此,可把吸芽從母株上分離下來,另行栽培繁殖。

★蘆荟的葉生長。

莖上可以產生不定芽,芽的中央為莖尖,在莖尖上部,節與節之間距離極近,界限也不明顯,圍繞着許多非常微小的突出物,這就是葉原基和腋芽原基,葉原基發育為幼葉。蘆荟定植後的前兩年主要是營養生長,葉片增長、增大、增厚,生長良好的蘆荟成株,單株葉片一般在20片以上。

★蘆荟的花和果生長。

蘆荟定植第三年後,大部分進入抽薹開花,但營養不良的蘆荟,生長5~6年仍不見抽薹。

成年植株每年的開花期因品種和各地氣候的不同而有差異,3~11月份均可抽薹,在海南、廣東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均可開花。

在雲南元江栽培的中國蘆荟一年可開2次花,即4~5月份和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為盛花期。蘆荟雖開花,但很少結果,果實一般在8~11月份成熟,極少見到種子。

三、蘆荟對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溫度。

蘆荟起源于熱帶,是一種喜炎熱怕寒冷的植物,氣溫低于10℃生長基本停止,0℃時即遭凍害,在-1℃時植株開始死亡,但在有覆蓋的條件下,能忍受-3℃的短暫霜凍。

它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30℃,夜間的最適溫度為14~17℃。蘆荟對高溫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熱損傷的極端高溫值大約在50~55℃,雖然在過高的溫度條件下,生長受到抑製,但隻要保證有效供應水分,通過蒸騰作用,可以降低葉麵溫度,使植株仍能緩慢生長。

★水分。

蘆荟極耐旱,它的葉片呈肉質化,葉肉中可以貯存大量水分,表皮角質化并有蠟質層,可以減少水分蒸騰和散失,因此,蘆荟具有驚人的抗幹旱能力,將蘆荟植株連根挖出,放在陽光下曬1~2個月,不會幹枯死亡;如果放在通風陰蔽處半年以上,雖然葉片捲縮,根繫幹枯,但重新栽到地裡後,隻要正常供應水分,它又能發根生葉,恢復正常生長。

但決不可因此忽視合理灌溉,在氣溫高于37℃以上,土壤水分供應不足時,會使葉片尖端失水幹枯,生長緩慢,葉片呈紫紅色,因此,在嚴重幹旱時,仍應適時適量灌水,以充分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達到高產優質。蘆荟怕澇,土壤過濕或積水會造成根、葉腐爛,故應特彆注意搞好開溝排水。

★光照。

蘆荟是喜光植物,要求充足的陽光,光照強,蘆荟植株生長茁壯,葉片肥厚,葉色濃綠;光照不足,植株細弱,葉片較薄,葉肉不飽滿,葉色淺淡,過于蔭蔽,還容易引起葉的局部腐爛。

但剛定植的幼苗,在過強的光照條件下,葉片轉為紅褐色,進行適當遮蔭,可以縮短緩苗期,促進幼苗的生長。

★土壤。

蘆荟對土壤要求不嚴,野生蘆荟常生長在濱海沙地或岩石縫隙中,但對土壤的通透性要求較高,沙質壤土生長良好,排水不好的粘土或者長期不鬆土,都易使根繫缺氧窒息,造成植株死亡。因此,種植蘆荟要強調土壤疏鬆,以利根繫發達。

此外,土壤的酸堿度對蘆荟的生長影響很大,pH值低于5.5或高于7.5都不適于蘆荟生長,以pH值在6.5~7.2之間為蘆荟生長的最佳範圍。對于偏酸的土壤,可施用石灰加以改良。

四、蘆荟的栽培技術。

蘆荟雖然易種易活,但要達到高產優質,仍需講究栽培技術。

★種類及品種。

蘆荟屬植物種類繁多,現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蘆荟栽培品種多達600多種,目前在我國已應用的品種主要有以下幾個。

①庫拉索蘆荟。

又稱翠葉蘆荟、美國蘆荟。莖極短。葉簇生于莖頂,直立或近于直立,肥厚多汁,狹披針形,長15~36厘米,寬2~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厘米;總狀花序疏散,花點垂,長約2.5厘米,黃色或有赤色斑點;花被管狀,6裂,裂片稍外彎;雄蕊6,花藥丁字着生;雌蕊1,子房3室。蒴果三角形,室背開裂。

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現南美洲及美國廣泛栽培,是目前世界上利用最廣泛的一個蘆荟種,近年來在我國也開始推廣應用。

②斑紋蘆荟。

又稱中國蘆荟,俗名油蔥、象鼻草、羅帏草、龍篾草、龍角、烏七等。莖極短。葉簇生,螺旋狀排列,直立,肥厚,狹披針形,葉麵和葉背都有白色斑點;長10~20厘米,寬1.5~4.5厘米,厚5~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闊而抱莖,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厘米;總狀花序,花柄長約2.5厘米;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被筒狀,6裂,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花藥2室,背着生;雌蕊1,子房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長約8毫米。在我國栽培較廣,在雲南、海南還有野生。

③好望角蘆荟和木立蘆荟。

均原產于南非。主莖明顯,直立,在原產地株高3~6米。葉30~50片,披針形,長60~80厘米,寬12厘米左右,具刺,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圓錐花序長60厘米左右,花橘紅色、淡紅色至黃綠色,帶綠色條紋;花梗長約3厘米,花被6,呈管狀,基部連合,上部分離,微外捲。木立蘆荟在日本栽培甚廣,近年我國也已引種。

④上農大葉蘆荟。

是上海農學院從美國引進的翠葉蘆荟中選出的栽培變異類型。莖短縮。幼苗期葉背和葉麵均有白色斑點,成株期白色斑點消失。在良好的栽培條件下,葉長可達70~90厘米,葉最寬處達15~18厘米,葉肉肥厚,產量高。適于長江中下遊地區塑料大棚保護地栽培,現已在上海郊區大麵積推廣。

★繁殖的方法。

蘆荟很少結籽,在生產上都是采取無性繁殖的方法。

①圃的準備。

苗圃地應選擇地勢平坦或緩坡,向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疏水性好,絕對不積水的地塊,整地作畦,適當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有機肥作基肥,有利蘆荟幼苗發根生長。

②分株繁殖。

在蘆荟整個生長期中都可進行分株繁殖,但以春季3~4月份,或秋季9~11月份為好,新苗返青比較快,易成活。方法是:將蘆荟母株根際和近地表的地上莖葉腋間發生的一些短縮的、呈蓮座狀的短枝(又稱吸芽)連根挖起,并切斷其與母株連接的地下莖,即可移栽苗圃。吸芽帶有自生不定根,具有吸收土壤養分和水分的能力,栽後容易成活。

③芽插繁殖。

從蘆荟母株的葉腋處,切取長5~10厘米的新芽,放在陰涼地方,夏季4~5小時,秋、冬季1~2日,待切口稍幹,扡插在搭有蔭棚的苗床上,插後20~30天即可生根。在插芽生根之前不宜澆水,否則易引起腐爛。

④根植繁殖。

將蘆荟的根切下,剪成15厘米左右長的段,放在太陽下曬幹。將曬幹的根段按與地麵成30°的角度斜插在苗床上,僅露出3厘米在土麵,待完全長根後再適時澆水。

育苗期間應加強苗床管理,初栽(插)的幼苗,大晴天宜適當遮蔭,冬天要注意搭塑料拱棚保溫。一般在苗圃培育2~3個月後,蘆荟苗可長至5~7片葉,高20~25厘米,即可移栽大田。

★定植。

①整地施基肥。

定植蘆荟的地應選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深翻曬白,特彆是選擇水稻田種植蘆荟的,深翻曬白尤為重要。蘆荟是多年生植物,耗肥多,為了保證定植後速生快長和穩產高產,在犁地前應施足基肥,每畝至少應施腐熟農家有機肥5000千克,尿素1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如果土壤偏酸還應適當施用石灰。園土犁耙好以後,按種植要求整畦,畦寬1米,畦長視地形而定,但為排灌方便,以不超過50米為宜,畦溝深30厘米、寬40厘米。

②栽苗。

蘆荟在我國南方一年四季均可栽植,但2~3月和9~11月為最適宜栽植期;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以在春天斷霜以後,氣溫穩定在15℃以上,約在4月中下旬為最佳定植時間。

定植時,要選用壯苗,苗高20厘米,6~8片葉,帶土移栽。栽植株行距為50厘米50厘米或50厘米40厘米,每畦栽2行,每穴栽1株。栽植時要將根繫舒展,埋土不要太深,不要將心葉埋進土裡,用泥土掩住根頸,壓實。如果土壤幹燥,需澆適量定根水。在栽植後的15天内,最好能適度遮蔭,有利快速緩苗。

在定植初期,蘆荟幼苗變成黃褐色,甚至紅色,葉片幹枯,樣子難看,這是正常現象,但地下正在發根,一旦根繫發好,地上部分馬上開始返青,心葉重新開始生長,葉片日趨飽滿,顏色轉綠,進入快速生長期。

★田間管理。

①查缺補苗。

蘆荟定植後20天左右,新根已長出,此時應及時做好查缺補苗工作,盡量減少因缺苗斷壟而造成單位麵積生產量不高。

②水分管理。

蘆荟最怕田間積水,一旦積水,就會導緻爛根、爛葉,甚至整株壞死。因此,田間排水溝一定要保持暢通,利于排水。但要讓蘆荟良好生長,也是需要水分的,在天氣幹旱時(土層2厘米無濕土),也要及時補給水分,最好在傍晚澆灌、噴灌或溝灌,注意在溝灌時,積水時間不能太長,一般不能超過1小時。

③中耕除草。

在蘆荟生長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的疏鬆、透氣,所以要及時除草勤鬆土,以保持土壤疏鬆不板結,這是保證蘆荟良好生長的關鍵措施。中耕時要注意淺耕,不要傷到蘆荟的根繫。

④施肥。

蘆荟要達到高產優質,也和其他作物一樣在其生長過程中都要不斷補充肥料,應以有機肥為主,不宜過多施用化肥,以免影響葉的質量。每年施肥3~4次,每次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混和尿素5千克、過磷酸鈣30千克、硫酸鉀5千克,或混和復合肥50千克。

⑤除萌摘薹。

蘆荟生長勢強,萌發吸芽多,影響母株生長,如果不需要吸芽作繁殖材料,應及時除去。抽薹開花期也應注意及早摘薹,以利集中養分供應葉片生長。

⑥防暴曬。

在炎熱的夏季,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也會傷害蘆荟葉片,使之變黃、幹枯,可在蘆荟種植地使用遮陽網或采用高稈作物稀疏套種遮陽。還可在幹旱或高溫季節適當噴霧,在畦麵覆蓋稻草或麥稭,既可以防止雨水衝刷和土壤板結,又可降低地溫。

⑦防霜凍。

蘆荟在整個生長過程中,都不能忍受冷凍的侵襲,一旦遭受凍害,植株就會死亡。所以在冬季低溫月份,可采用覆蓋稻草或薄膜防凍。特彆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冬季最低溫度都在0℃以下,霜凍時有發生,在自然條件下無法正常越冬,必須采取塑料大棚套塑料小拱棚,再在畦麵鋪黑色地膜,就可以完全避免霜凍的危害。

★病蟲害及其防治。

由于蘆荟的葉又硬又厚,葉表皮含有氣味濃烈的蘆荟大黃素,具有很強的抗蟲性,因此,蘆荟幾乎沒有蟲害,病害也不嚴重。據有關資料報道,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蘆荟病害有以下幾種。

①褐斑病。

發生在葉片上,初為墨綠色水漬狀小點,以後擴大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可穿透葉片兩麵,但不會穿孔;病斑中央凹陷,呈紅褐色至灰褐色;在葉正麵的病斑上產生成堆黑色小點。此病在高溫多雨的條件下易發病,特彆在熱帶風暴多發地區發生較為嚴重。

②炭疽病。

發生在葉片上,病斑呈圓形或近圓形,中央灰白色,凹陷,邊緣暗褐色,穿透葉片兩麵,呈薄膜狀,甚至穿孔;在葉兩麵的病斑上偶有小黑點。各蘆荟種植區均有發生,影響蘆荟的產量和質量,也影響蘆荟的觀賞價值。

③葉枯病。

發生在葉的正麵,初為褐色小點,後擴展為半圓形,病斑幹枯皺縮,中央灰褐色,邊緣為水漬狀暗褐色的環帶,其上的小黑點呈同心圓狀排列。在各蘆荟種植地區均有發生,但發病程度較輕。

④白絹病。

危害根、莖、芽和葉,發病初期葉片發黃、萎垂,植株生長減弱,直至芽心腐爛。在根部可見大量白色菌絲,且有蘑菇氣味,并產生菜籽狀棕褐色顆粒,即菌核。在廣東已有發現,但不普遍,高溫多雨時發生較重。

我國的蘆荟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地方剛開始引種,病害還不嚴重,也不普遍,應抓住此有利時機,采取有力措施,早作防範,控製病害的發生、發展和蔓延。

★防治措施。

①加強檢疫。

對從外地引入的種苗要嚴格檢疫,防止各種對蘆荟有害病原物的引入,是防治蘆荟病害的第一道防線。

②建立無病種苗基地。

從現在起,各蘆荟種植地區都應選擇無病原物存在的地點,建立健康無病種苗基地,提供優質無病的種苗,是防治蘆荟病害發生的首要環節。

③進行合理輪作。

蘆荟一般經種植5年以後,應及時換地翻種,更新蘆荟植株,這是減少病害從土壤侵染蘆荟的有效措施。

④搞好肥水管理,增強蘆荟抗病能力。

在蘆荟生長過程,控製過多的供應氮肥,特彆是不施或少施氮素化肥,注意將氮肥和磷、鉀肥搭配使用。注意及時排除積水,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

⑤加強田園清理。

及時中耕除草,拔除病株和清除病株殘餘,去除病葉和植株下部老葉,以及時消滅初侵染和再侵染來源。

五、采收與加工

★采收 。

①采收時期。

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條件下,蘆荟葉片生長1.5年至2年,可達到采收標準。

一般來說,蘆荟每年可長8~10片葉子,視自然條件及管理水平略有出入,種植頭兩年,除確實急需,可以采收植株下部少量葉片外,最好留足2年收獲,第三年到第四年產量達到高峰,第五年產量開始下降。成熟的葉應及時采收。否則,蘆荟葉會逐漸萎縮幹枯,影響鮮葉的質量和產量。一般每株一年可采收葉片2次,收獲時間為3~4月份和9~11月份,每株每次可收4~8片葉。

葉片的采收應在清晨日出前進行,此時采收的葉片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切忌雨天采收。每天的采收量要考慮到工廠的加工能力,當天采收的葉子當天要加工完。

②采收標準。

成熟葉的外觀:葉片飽滿,光滑;内在質量:膠質清澈透明,大黃素含量高,苦味濃。而未成熟葉的葉片扁平,光澤差,葉肉乳白,膠質混濁,大黃素含量低,苦味淡。

采收標準:加工取汁的,葉片長度應長于25厘米,厚不少于1.5厘米;供市場鮮葉的蘆荟,應長于30厘米,厚1.5~2厘米;單葉重800~1000克。

③采收方法。

采收時,從生理年齡最老的基部葉開始,由下向上逐一采收。方法是,用鋒利的不鏽鋼刀,在葉片基部沿着莖部圈割一切口,盡量不要傷及肉質部分,然後輕輕掰下,注意不要折斷葉片,也不要貪摘,每株至少應留下植株最上部的7~10片葉不摘。摘下的葉片要整齊地裝進木箱、竹筐或塑料筐裡,不要疊放太多,每筐以不超過25千克為宜,這樣可減少破損。

一般應采收和種植、加工利用結合進行,采取邊采收、邊加工、邊繁殖的辦法,形成 “一條龍”,使生產和加工相配套。

★加工利用

①作為傳統中藥的加工。

將采收的新鮮葉片,切口向下,豎直放于容器中,取其流出的液汁幹燥即成。或將采收的新鮮葉片,用清水洗淨,橫切成片,加入與葉片同重量的水,用猛火煎煮2~3小時,過濾,再把澄清的過濾液倒入中,加熱蒸發至稠粘狀,然後倒入模具内烘幹或在太陽下曬幹,即為藥用蘆荟膏。

②目前已開發利用的蘆荟產品。

我國的蘆荟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海南、廣東、福建、雲南、貴州等省已陸續開發出蘆荟繫列產品,主要有蘆荟繫列基礎原料,如蘆荟凝膠繫列、幹粉繫列、蘆荟油繫列等;蘆荟繫列化妝品,如美容、護膚等產品;蘆荟繫列健康食品,如蘆荟茶、蘆荟飲料、蘆荟糖果等;蘆荟藥物,如蘆荟軟膏、蘆荟膠囊等。

總結

掌握了蘆荟的形態特徵,生長發育特性,對環境的條件要求,重要的栽培技術,以及采收和加工,就能增種植出產量高質量好的蘆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