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花
合欢花
豆科合欢属植物 |
|
![]() |
拉丁学名:AlbiziajulibrissinDurazz.
别名:马缨花”、“绒花树”、“合昏”、“夜合”、“鸟绒”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豆科
亚科:含羞草亚科
属:合欢属
种:合欢
中文别名:夜合欢、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苦情花
英文名:SilktreeAlbizziaeFlower
二名法:AlbizziajulibrissinDurazz.
分布:
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辽宁、河北、河南、陕西。
形态特征
1. 植株结构
树高可达16米,人工养护可达30米,树冠呈广伞形。树皮灰黑色,嫩枝、花序及叶轴密被灰白色柔毛。二回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0对,线形至长圆形,长612毫米,昼开夜合,故得名“夜合”。
2. 花序与花果
头状花序簇生于枝顶,呈伞房状,花丝细长如绒缨,上半部粉红色,向下渐变为白色,具淡雅香气。荚果扁平带状,长915厘米,嫩果被柔毛,成熟后无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与生长习性
1. 地理分布
原产中国,东北至华南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的山坡地带。国外引种至非洲、中亚、北美等地,部分区域(如美国东南部)因生长过盛成为入侵物种。
2. 环境需求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瘠薄,适温1525℃,冬季可耐10℃低温。对土壤适应性强,但忌水涝,宜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石灰岩山地。
3. 生态特性
根系具根瘤菌,可改良土壤;抗逆性强,对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害气体有较强抗性,是优良的城市绿化树种。
主要价值
1. 药用价值
• 传统功效:花(合欢花)与树皮(合欢皮)入药,分别具解郁安神、活血消肿之效,用于治疗忧郁失眠、跌打损伤等症。
• 现代研究:含合欢苷、槲皮成分,具抗焦虑、保肝及抗氧化作用;合欢皮提取物还被发现具有抗生育活性。
2. 观赏与经济价值
• 树形优雅,花色艳丽,是园林绿化的优选树种,广泛用于行道树、庭院造景。
• 木材纹理通直,可制家具、造纸;种子含油量高,可提炼食用油或用于日化产品。
繁殖与栽培
1. 繁殖方法
• 播种:种子需用0.5%高锰酸钾浸泡破除蜡质,80℃热水短暂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可达90%)。
• 扦插:选取12年生健壮枝条,春季扦插,约1个月生根。
2. 栽培管理
• 育苗期需密植并修剪侧枝以保主干通直;移栽宜在春秋季,带土球以提高成活率。
• 水肥管理:春夏保持土壤湿润,花前增施磷钾肥;冬季控水防冻害。
3. 病虫害防治
• 主要病害:枯萎病(系统性传染病)可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喷洒;锈病以石硫合剂防治。
• 虫害:天牛幼虫可通过敌敌畏煤油液注入虫孔杀灭;粉蚧、木虱等用氧化乐果喷施。
植物文化
1. 历史与象征
古希腊罗马称其为“丝绸之树”,中国《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安神之效。传说舜帝南巡病逝,妃子娥皇、女英泪尽而亡,魂魄化为合欢树,枝叶相拥,象征忠贞爱情。
2. 现代寓意
被选为威海市市树,南非比勒陀利亚以合欢树打造“蓝花楹之城”景观。其花亦为金牛座幸运花,寓意“抓住幸福”。
扩展说明
1. 鉴别要点
山合欢(Albizia kalkora)花蕾常被冒充正品合欢米,区别在于山合欢花梗较长且颜色偏暗,需注意辨别。
2. 生态警示
因观赏价值被广泛引种,需警惕其入侵性对本地生态的影响,如美国已采用生物防治(合欢木虱)控制种群。
(以上内容综合植物学文献、栽培指南及文化史料,数据截至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