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蔬菜>

蘆筍一年采收幾次,附種植方法和時間

  • 蔬菜
  • 2025-05-20 11:48:14
  • 0

蘆筍一年隻能采摘一次,蘆筍的生長過程非常緩慢,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成熟。蘆筍一畝地的種子成本在200-400元左右,肥料和農藥費用400元左右,土地租金500元,第一年的養殖成本是1100-1300元左右。如果蘆筍種植管理及時,每年畝產量可達800-1000公斤,部分可達1200公斤的產量。

一、蘆筍一年采收幾次

1、蘆筍一年可以采收一次。由于蘆筍生長非常慢,一般每年的4月份會成熟,成熟後的一個月時間内可以采摘。如果在第二年進行采摘時,可往後推遲10天,必須在其成熟後40天内完成采摘。


圖片


2、蘆筍的種植成本相對較低,一畝地種子大概需要200-400元左右,肥料和農藥費用需要400元左右,土地租金500元左右,第一年的成本大概為1100-1300元左右。蘆筍種植之後可以產15年左右,15年過後就會進入衰老期,產量也會開始下降。

3、如果蘆筍種植管理技術比較好,每年的畝產量可達800-1000公斤,大部分可達1200公斤。如果按每畝產800公斤計算,蘆筍的收購價為3元一斤,除去蘆筍的成本,可獲純利3500元左右。


圖片


二、蘆筍的種植時間

1、蘆筍的種植時間一般是春天(4-5月份)。蘆筍每年會長新莖2-3次,一般可以食用的都是嫩莖供,蘆筍的生長必須依靠前一年貯藏的養分供應。


圖片


三、蘆筍種植方法

(1)播種育苗

蘆筍的繁殖方式包括播種和分株,但分株方法較為繁瑣且影響產量,因此,種子繁殖成為更常用的方法。在溫暖地區,如3月下旬至4月上旬,便可開始育苗,而在寒涼地區,則需推遲至4月下旬至5月上旬。選擇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塊作為苗田,施入底肥後進行翻耙,整理出寬度為2米的畦。接下來,對種子進行處理,浸泡2-3天并每天換水兩次,待種子充分吸水後洗淨并撈出,然後在25-30°C的環境下進行催芽,約2-3天後種子即可出芽。

在準備好的畦上開出間距為40厘米的溝,每畦播3行種子,溝深控製在2-3厘米。將種子擺放在溝内,種粒之間的距離保持為5-6厘米。每畝需要5公斤的種子。若播種時遇到幹旱情況,應先澆水後再播種。播種完成後,要確保畦麵保持濕潤,定期澆水并鬆土除草。出苗後同樣需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濕度,當苗長到一定大小時進行間苗,保持10厘米的株距。為了縮短育苗周期,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覆蓋的方式進行育苗,這樣可以將播種期提前20天,使當年6月下旬即可進行定植。

(2)定植

蘆筍的定植是多年生宿根作物管理的關鍵環節。在定植前,需要細緻整地,并按照5米的溝距,挖掘出寬60厘米、深30厘米的南北向定植溝。接着,回填半溝散土,并每畝施入5000公斤腐熟農家肥。然後,再回填半溝土與肥料,確保溝中部高、兩邊低,為後續的開溝定植做好準備。

在早春地化凍約40厘米、筍芽開始萌動時,即可進行起苗定植。起苗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根繫的損傷,并優選根繫發達的大苗進行定植。按照行距5米、株距40厘米的標準,在定植穴中栽入1株蘆筍苗,注意定向栽植,即鱗芽群的缺口應朝北,鱗芽最多、最大的一麵朝南。栽植深度以鱗芽群的基部距離地麵15厘米為宜。定植後,需覆蓋5-8厘米厚的土壤并踩實,確保鱗莖不露出土麵。最後,在蘆筍長出後分兩次進行培土,并在雨季來臨前填平定植溝。

圖片

(3)定植後的管理

在蘆筍定植完成後,我們需要進行一繫列的管理措施來確保其健康成長。首先,要密切關注田間的生長情況,及時查田補苗,確保補苗與原栽品種苗齡相一緻,以便于統一管理。在整個生育期間,還需多次進行中耕除草,以減少雜草對養分的競争。

其次,追肥是關鍵。在春季培土前和收後撤土前,我們需要各追施一次肥料。追肥量需逐年增加,以確保蘆筍的生長需求。例如,頭一年每畝每次可追施硫酸铵2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追肥時,應在蘆筍苗兩側開溝撒肥後培平溝,以保證肥料均勻分布。

此外,灌水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蘆筍的生長季節,除了采收期外,一般不建議灌水。但在采筍期,若水分不足會導緻生長緩慢并易老化。特彆是在采收後期溫度升高時,灌水不僅滿足水分需求,還能降低地溫,因此灌水量需適當增加。上凍前灌封凍水可保持底墒,有利于第二年春嫩莖的萌發。

最後,間作也是一項有效的管理措施。在蘆筍栽後第一年,由于植株較小,行間還有剩餘麵積,我們可以在不影響蘆筍生長的前提下進行間作。例如,種植一些矮生豆類、甘藍等作物,或者種矮生綠肥作物翻入行間作肥料,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養分循環效率。

(4)培土

在栽後的第一二年,蘆筍不宜收筍,但從第三年開始,就可以進行收筍了。在春季采收之前,必須進行培土軟化工作,特彆是對于白筍來說。培土的時間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既不能過晚導緻幼芽出土後才培土,也不能過早以免土溫過低而影響發芽。通常,培土的厚度控製在15厘米左右。對于白蘆筍,需要培成下寬80厘米、上寬35厘米的梯形壟,壟的高度維持在25厘米左右。撤土時要注意保持塔土的細膩,培壟的直立且高度一緻。

(5)撤土

一年采收期結束後,需要及時將培土撤平,避免根盤逐年上移給後續培土帶來不便。撤土過程中應小心謹慎,盡量避免碰傷芽盤,同時清除已經軟化的筍芽。

(6)采收

采收時機:通常在嫩莖長出、地表出現角裂時進行采收,這一過程需在天亮後至8點前完成。此外,下午3-5點間還需再采收一次。每年的采收期不宜過長,以避免過度消耗植株營養,影響次年的產量。一般來說,頭年的采收期為30-40天,而自第二年起,則可延長至45-55天。

采收方法:在采收時,首先需扒開地表的裂縫,讓嫩莖露出,隨後在距筍基部大約3厘米的位置下刀割取。割取後,要確保蘆筍不見光以防止變色,同時立即用濕土覆蓋筍穴并拍實,以恢復原壟形。對于綠筍的采收則相對簡單,當其長到約25厘米時即可割取。

采後處理:采下的蘆筍應盡量在當天完成處理。若午後采收,也可將其貯藏在4-5°C的冷水中,第二天午前取出,以確保其新鮮度。

四、蘆筍種植注意事項

溫度

蘆筍種子發芽的始溫為5℃,最適溫20~25℃,高于30℃,發芽率、發芽勢明顯下降。經浸泡的種子在25℃條件下3天即可發芽。蘆筍在10℃以上嫩莖開始生長,以氣溫15~17℃生長為好,品質柔嫩;氣溫20~30℃時植株生長最快,5~6℃時停止生長;氣溫30℃以上時,嫩莖外表易纖維化,植株生長也緩慢。

光照

蘆筍在生長過程中是非常喜光的,對光照的需求非常大,能夠適應強光,長時間的光照。如果光照不足的話,蘆筍生長受阻,導緻枝葉稀疏,蘆筍矮小無營養。并且光照是隨着天氣的變化而改變,與溫度有着非常緊密的關繫,溫度過高時雖然光照充足,但是不利于植株的生長。溫度過低光照不足,枝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導緻植株的生長沒有充足的光合物質,嚴重降低產量。

水分

蘆筍不耐澇,如果土壤長期水分過多,或地下水位過高,排水不良或常積水的地塊,易使土壤中氧氣不足,使根繫呼吸作用受阻,造成蘆筍生長不良或爛根,導緻整株死亡。另外,若空氣濕度過大,再遇高溫,也易招緻蘆筍病害,特彆是莖枯病的大量發生。因而,要選擇具有灌水和排水條件優越的土地,在無灌溉條件的旱坡地栽培蘆筍,要采用水平深溝栽培法。在蘆筍嫩莖采收期間,需要充足的水分,否則嫩莖少而細,生長芽回縮,容易老化,品質下降。

土壤肥料

要促進蘆筍根繫的發育,選擇栽培蘆筍的土壤最好是土層深厚、疏鬆。有適宜透氣性且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土層淺薄,通氣不良,易板結,難排水的黏土和砂礫土。以及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地塊,均不宜種植蘆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