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蔬菜>

秋露地大白菜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 蔬菜
  • 2025-05-22 20:47:31
  • 84

大白菜是中国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作为重要的“政治菜”,大白菜在北京地区蔬菜生产和供应中也曾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伴随着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北京地区主要蔬菜品种已达10大类57个种属300多个品种,大白菜不再是居民餐桌的“当家菜”,但由于其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仍是北京地区单品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3333h㎡左右。

在大白菜生产过程中,受种植大白菜比较效益差及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等惯性思维的影响,多数生产主体不注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管理粗放,生产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如不注重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合理的种植密度等,严重影响了大白菜的优质高效生产。为了促进大白菜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2023年北京市开展了“秋露地大白菜高产擂台赛”活动。现基于各参赛主体生产情况对高产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以期对全国露地白菜生产提供借鉴参考。


图片

选用丰产、稳产品种是高产的前提

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北京地区大白菜品种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据2023年生产数据,生产中应用的品种多达100余个,但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北京新3号,播种面积3086.67h㎡,在秋露地白菜生产中占比为80.4%。

从参赛主体来看,67个主体应用品种11个,其中,北京新3号应用主体51个、生产面积76.77h㎡,分别占到参赛主体总量的76.12%和43.68%,平均每亩产出净菜6511.8kg,在11个品种当中排序第6位;有4个品种高于北京新3号10%以上,分别为金黄美、2171、乌冬菜和绿油3号,分别较北新3号增产40.33%、23.80%、22.35%和13.20%,具有很好的丰产潜力,可在生产中进一步验证上述品种的丰产稳产性能(表1)。

品种建议

为了避免单类型产品集中上市造成销售困难,建议广大生产主体对种植品种进行优化调整,适当减少冬储型大白菜种植面积,合理规划种植生长周期较短的贩白菜、娃娃菜等一些小型易销售的白菜品种。

表 1 各参赛主体品种应用及产量情况


图片

适期播种、育苗移栽是高产的基础

冬储型大白菜属晚熟或中晚熟品种,生育期一般在75~80d以上,生长所需积温为1500~2000℃,生长适宜温度为12~22℃,高于30℃则生长困难,低于5℃停止生长,-2℃以下则易受冻害。

播期建议

关于最佳播种期,根据冬储大白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热量需求特点以及北京地区气候特征,前人做了大量的适宜播种期调查研究,普遍认为过早播种则遇高温多雨不利于出苗和幼苗生长,播种过晚则积温不足影响包心而不易高产,最佳播种期为8月4—7日。

白菜生产的播种方式有直播与育苗移栽2种方式。在2023年白菜播种期多雨天气条件下,育苗移栽的优势得到充分显现,9个育苗移栽主体平均每亩产出净菜8059.7kg,较直播主体每亩平均增产2013.1kg(表2)。

对58个直播主体以适播期为界限划分为3组,34个主体于适播期内(8月5—12日)播种,亩平均产量为6385.5kg,播种早于8月4日的7个生产主体亩平均产量为4207.1kg,每亩减产2178.4kg,这一方面是由于播种期较早,另一方面是2023年白菜播种期遭遇多雨天气情况所致;8月13日之后播种的17个主体播种期较适播期大幅拖延,但在2023年特殊天气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产量水平,较适播期播种的主体平均每亩增产740.2kg(表2)。育苗移栽地块中,8月下旬移栽的地块,亩平均产量为8551.1kg,分别较8月20日之前及9月份移栽增产15.4%、21.2%(表2)。


图片

密度、成品率和单株质量是产量构成的三要素

以亩种植1500株为基点、以500株为梯度,将各主体成株密度划分为7个组(表3)。组7平均亩种植株数为6988株,平均净菜单株质量为1.725kg,种植品种为小株型品种;其他6组均为大株型品种,荒菜单株质量5.249~6.865kg、净菜单株质量3.100~4.216kg。从组1—6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亩种植1500~2500株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虽然成品率随着密度增加而逐步下降,但均能保持在90%以上,单株净菜质量虽然也几乎同步下降,但也都保持在4kg以上,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平均亩净菜产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在亩种植3000~3500株时,虽然成品率有所下降,但仍能达到85%以上,此种植密度下平均亩净菜产量达到最高;但当亩种植3500株以上时,亩净菜产量出现明显下降。

种植密度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大株型品种白菜高产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为亩种植3000~3500株;而小株型品种白菜,可根据株型大小、基于品种特点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一般可把握在亩种植7000株左右。


图片

水肥管理是获取高产的保障

水肥管理是获取高产的关键技术,涉及到灌溉、基施有机肥、化肥与追施化肥几个方面。由于2023年7月底至8月初北京遭遇强降雨影响,底墒充足,对于生产管理中灌溉量的分析对以后年度没有指导意义,故忽略灌溉情况的分析。

有机肥基施技术已得到广大生产主体的重视,55个参赛主体在整地前均施用了有机肥,占参赛主体的82.1%,基施有机肥的地块亩平均产量为6029.5kg,而未施有机肥的地块亩平均产量为7079.6kg,这可能由于调研主体的局限。有机肥在促进产量的提升上未表现出显著功效,但有机肥的施用重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微生物环境,对于露地大田蔬菜生产来说,经过连续多年的应用对于提高土壤地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化肥施用有基施和追施两种,根据各参赛主体化肥用量,按照底肥54%氮磷钾含量、追肥50%氮磷钾含量,折算纯养分总投入(表4),其中,67.2%的参赛主体亩施用了40kg以下的纯养分,亩平均用量为24.8kg,亩平均产量6784.5kg,较不施化肥亩增产360kg,较亩施用41~60kg的参赛主体平均增产1045.1kg。


图片


施肥建议

据此,建议每亩化肥养分投入量25kg左右,其中1/3施作基肥,其余分2次作为追肥。

轻简技术的应用是高效生产的关键

露地大白菜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为了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在普遍应用农机整地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高针对劳动密集型技术环节的轻简化技术的应用。

耕整地和起垄环节应用北斗导航技术,可以减少漏耕和重复作业,进一步提高起垄、做畦的质量,做到垄直沟平;播种环节应用气吸式单粒播种机和编种绳技术,可以减少籽种投入,减少后期间苗工作量;水肥管理环节应用基于微喷、滴灌的水肥一体化模式,可实现节水灌溉和均匀追肥,相较于沟灌或畦灌可以减少劳动投入;在植保环节,大规模生产地块推广应用无人机飞防技术,可起到精准作业、均匀施药、节水节药、降低劳动强度和农药暴露风险的综合效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