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是“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冬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是“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

冬至通常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代表着阴阳转换、天地交替的开始,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到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唐代房玄龄等人编纂的《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是冬季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自古以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规律。不仅是冬季的中间节点,也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冬至的到来,意味着新的循环周期的开始。太阳在这一天达到黄经270度,通常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今年的冬至时刻是在12月21日下午5点21分,正好是农历的冬月二十一号。随着这个特殊时刻的临近,我们不仅要准备迎接冬至的到来,还要了解并做好准备迎接今年冬至带来的特殊气候特点。


图片


冬至不仅仅是节气的转折点,更是民间传统习俗的重要时刻。冬至过后,我们就进入了所谓的“数九”寒冬。简单来说,冬至就是“数九”的开端。所谓的“数九”或者叫“冬九九”,说白了就是“交九”,是古时候北方人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气候节气。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个“九”,其中的三九和四九是最冷的,有句俗语说“三九四九冰上走”来形容它们的寒冷程度。一直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这意味着我们将会迎接一个寒冷的冬季。

历史渊源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建”代表斗柄顶端的指向。“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是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立春为岁首。斗柄指向确定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时为冬至节气。

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以土圭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天(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太阳运行至黄经270°时为冬至点。

冬至节气的民俗

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民间传说认为饺子乃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将羊肉及一些祛寒的药材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称为“娇耳”,煮成“祛寒娇耳汤”分给百姓食用,治好了百姓耳朵上的冻疮。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制作食物,叫做“饺子”或“扁食”。民谚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图片


吃汤圆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图片


喝酒

在古代,有些文人、士大夫会组织所谓的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图片


吃糖葫芦

在北方一些地区,人们也会在冬至这一天吃糖葫芦,这种小吃甜蜜可口,寓意着甜甜蜜蜜的生活。


图片


挑灯笼

在南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挑灯笼,祈求明年顺顺利利,不受黑暗的影响;在北方,人们也会点烛火,祈求平安和好运。


图片


逛节市

在一些地区,冬至也是逛节市的时间。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节市购买年货,如糖果、干果、蜜饯、新衣服、新鞋子等来庆祝这个节日。


图片


冬至节气的农事活动

农田松土、施肥和防冻

冬至节气前后北半球的日照时间很短,因为此时能接收的太阳辐射很少,且地面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对尚未犁翻的冬壤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清沟排水,培土壅根,为开春后的农事活动做好准备。


图片


越冬害虫的防治

冬至节气,对于一些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可通过冬耕、冬灌进行消灭。冬耕可将潜伏在土壤内的越冬虫蛹或虫卵翻到地表冻死;冬灌会使土壤中的越冬害虫窒息死亡。这个时候进行害虫的处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


冬至节气的相关诗词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首诗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古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刺绣女工每日的工作量要比前一日增加一线之工,诗中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生动地描绘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图片


这首诗充溢着想家的思绪,诗人用近乎直白的语言,把冬至夜里,一个旅居他乡的游子思亲想家的情感表露无遗。

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养生

中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呵护。那么,冬季女性该如何养生呢?

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属寒性体质,因此,日常中应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处于生理周期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的科学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颈、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观而减少衣物,一旦受凉,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损害健康。

坚持晚间泡脚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寒气是由大地经足部进入人体的,因此,多泡脚可有效帮助女性保暖。但泡脚一定要坚持,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起到保健养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适量进补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而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补气活血,温中暖下的功效,是进补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类可中和寒气,加快内分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来应对严寒。

注意养肝护肝

对于女性,肝脏这个器官有着额外的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女性肝为主,有疏通经血之用。因此,一旦伤肝,女性就会出现妇科方面的问题。所以,女性要注意养肝、护肝,不可动怒。日常应多吃养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