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这个时节,大地回春,长空雷鸣,草木萌发,蛰虫初醒。故而有了“春雷响,万物长”这一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曾写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
惊蛰时节,正是“九九艳阳天”,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土壤开始解冻,雨水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不论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有了新的活力。
预示着,生命在这一刻重生。
惊蛰物候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桃始华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
仓庚鸣丨 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
鹰化为鸠丨 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惊蛰习俗
惊蛰吃梨:
苏北及山西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在台湾,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客家“炒虫”:
惊蛰日驱虫、除虫、吃虫的习俗,起源非常古老。
惊蛰这一天,闽西古汀州地区客家人,或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还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饭、或做芋子饺吃,以芋子象征“毛虫”,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虫。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打小人源于驱虫。惊蛰平地一声雷,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驱赶霉运、打小人的习俗。
惊蛰四忌
1、忌赖床不起
《黄帝内经》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冬天,万物生机潜伏闭藏,人也要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 但季节由冬到春,万物生机勃勃,体内气血生发,则应晚睡早起。 最好是在晚上十一点前入睡,六七点左右起床,散步慢跑,活动身体。 倘若早上赖床不起,既不利于身体阳气生发,冬天的寒湿之气无法发陈排出。 同时,熬夜晚起,也会扰乱正常的生活作息,难免春困、春乏,没有精气神。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春光正好,万物生长,人也应效法天地,自律生活,早起努力。 早起,是一个人最好的养生,也是最高级的自律。 早起养身,为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早起自律,给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毕竟,这世上所有的幸福和美满,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辛勤付出的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在春天每一次的早起,都将在秋日迎来硕果累累。
2、忌饮食寒凉
陆游诗云:“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到了惊蛰,大地春回,是一年中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此时,肝火旺盛,很多人图一时之快,会吃些寒凉食物。 如冰淇淋、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以去春燥、平肝气。 但惊蛰阳气始动,正需养阳,饮食偏寒极易损害阳气,降低身体免疫力。 再加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春天繁殖迅速,寒凉食物中难免会引发肠胃疾病。 况且寒气聚集体内,会加重脾虚湿气,即便当下无事,夏日也会易生寒变,容易着凉腹泻。 所以,一定要节制饮食,以清淡滋润为主,既要忌燥热,更要忌寒凉。 哪怕是惊蛰习俗中必要吃的梨,最好也是在蒸煮过后食用,以免伤身。 古语有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病从口入,管好自己的嘴,才能养好自己的身,延年益寿。
3、忌减衣过早
古语有云:“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惊蛰时节,虽已回暖,但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 最忌掉以轻心,要风度不要温度,过早减掉身上的厚衣服。 否则,很容易导致外寒入侵,引发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更何况,春季多风,风为百病之长,很容易侵袭头部、颈部等阳气集聚处。 尤其是体质较弱的老人、小孩,倘若不注意保暖防风,难免招致大病小痛。 正所谓: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春天要“捂”,循序渐进,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15℃则是临界点,当气温低于15℃时,要坚持“春捂”,护好关键部位;当气温高于15℃时,可适当减点衣服;当气温15℃以上持续一周,则可以结束“春捂”。
4、忌口舌纷争
《卜筮正宗》中讲:“白虎交重丧事恶,官司病患必成凶,持金动克防人口,遇火生身便不同。” 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惊蛰都会出来觅食,开口伤人。 犯之者,一年之中会常遭小人捣乱,阻碍前程事业,引起诸多不顺。 所以,人们会在惊蛰这天祭白虎,使其不张口说人是非,保佑诸事顺遂。 神话传说不可信,但这其中意在提醒我们:当修口修心,远离是非祸害。 春日里,肝气生发,易燥易怒,情绪波动起伏。 倘若不注意修养性情,便极易与人发生口舌纷争。 但祸从口出,言行无忌,说话不慎,无异于是在给自己招灾惹祸。 既影响自己的人缘关系,也败坏自己的人品口碑,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一定要学会调节情绪,放松心态,与人沟通时,三思而后言。 言语中留余地,就是在给自己攒福气,前路才能越走越广、越走越顺。
惊蛰2024年是几月几日
2024年惊蛰具体时间:3月5日10:22:31,正月廿五,星期二。
惊蛰节气谚语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节气,指惊醒藏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期,春雷震震,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开始生长。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因为此时正是春耕的开始。现分享惊蛰节气谚语如下,俗语不俗。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求天不如挖地。
牛,母猫叫破嘴。
春雷响,万物长。
地化通,见大葱。
地化通,赶快耕。
二月打雷麦成堆。
大麦豌豆不出九。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冬耕无早,春耕勿晚。
春耕抢墒,秋耕抢时。
先耕高亢,后耕淤洼。
种稻靠埂,种麦靠沟。
挖塘修坝,旱涝不怕。
水利不修,有田也丢。
种树十年,强似种田。
旱田靠沟,水田靠埂。
一年栽桑,多年养蚕。
树木成林,风调雨顺。
一代栽树,辈辈幸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人要文化,山要绿化。
栽桑栽桐,子孙不穷。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惊蛰清田边,虫死几千万。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麦子锄三遍,麦缝像条线。
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麦子锄三遍,皮薄多出面。
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先耕白塘土,后耕淤泥头。
挖地如挖粮,整地如修仓。
要想收水稻,田埂先修好。
旱年收不收,全在井和沟。
种地不修沟,好比遭贼偷。
旱田变水田,一年顶两年。
地堰开了口,跑了粮一斗。
春天不开沟,夏水无处流。
栽树忙一天,利益得百年。
栽树要认真,马虎白费劲。
人均百棵树,等于建金库。
家有一片树,不愁吃和住。
无灾人养树,有灾树养人。
平原绿葱葱,旱涝无影踪。
城镇变绿海,除尘少公害。
抓紧浇白茬,以利种棉花。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东逛西串,不如挑沟垒堰。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有田无塘,好像婴儿没有娘。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光耕不耙耕,满地坷垃墒跑掉。
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常向天上望,不如地下挖个塘。
小麦连年收,就怕偷懒不挖沟。
一年富,拾粪土;十年富,种树木。
核桃树,摇钱树,哪里栽,哪里富。
栽杨树、盖高楼;种核桃,吃上油。
核桃树,万年桩,世世代代敲不光。
四年椽,十年檩,十五当梁够标准。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打井修渠能防旱,丰收靠人不靠天。
有地有井人当家,有地无井天当家。
只靠双手不靠天,修好水利万年甜。
靠天吃饭饿断肠,脑勤手勤粮满仓。
田间开条流水沟,旱了涝了都能收。
明排暗浇有三利,防旱防涝还增地。
打好机井配好套,不怕黄河水不到。
来水不过三五天,错过机会河道干。
来水昼夜连轴转,莫待水光干瞪眼。
柿子核桃寿命长,子子孙孙吃不光。
百株核桃十五年,赛过百亩好良田。
家有五棵白果树,男婚女嫁愁不住。
栽桑如栽摇钱树,养蚕似得聚宝盆。
宅旁栽上几棵杨,十年就能盖楼房。
栽上葡萄喝美酒,种好桑柞穿丝绸。
洪涝灾害轻与重,树多树少大不同。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单纯依靠禾苗焦。
种不好庄稼一年穷,修不好塘堰一世穷。
枣树抗旱、抗涝又抗碱,易栽易活还易管。
以河补源,以井保丰,两套准备,不致落空。